表型院2025级迎新大会发言:在科研中寻找答案

发布者:吴浩发布时间:2025-09-05浏览次数:10

在科研中寻找答案

人们常说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而根据现在《中国职业分类大典》上的统计,包括军人在内,我们已有超过两千多行了。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,我也经常扪心自问:为什么要选科研?我在科研这条路上又能坚持多久?

后来才慢慢知道,其实无论从事哪一个职业,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,只要你能从中找到乐趣并能有所成就

比如在科研绘图时会综合运用布局、配色等技巧,其实也能片面满足我们对绘画的渴望;比如拍照时,我们需要思考从哪个角度拍出的照片更有美感、底蕴和灵性?就连看电影时,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琢磨导演的叙事逻辑,想象自己会如何呈现那个故事。

还有那些“天马行空”的问题,比如我们能不能阻止衰老?会不会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,我们可以像修理汽车、电子产品一样,不断的给人体升级或更新换代,让我们永葆青春、长生不老! 

......也许在有些人看来,这些问题幼稚可笑,但正是这种不断思考、求解、再思考的过程,在推动我们每个人成长

我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制药,当时满怀憧憬,希望毕业后可以参与新药研发、治病救人——当然那会并不知道新药的研发是如此之难。

但人生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。大二时,我听了一场关于“生物信息与科研”的讲座,彻底改变了我想研究新药的想法。在那场报告中我第一次听到“生物信息学”这个概念及它对整个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。当时的报告专家是张红雨教授,现任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。更幸运的是,张老师欢迎不同背景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边学边做,我也因此加入他的团队。所以整个本科期间我都在接受一些基本的生物信息学训练:比如蛋白质结构预测、数据库构建和进化分析等技能,而且还发表了两篇SCI论文。

现在回忆,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没有满足我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,反而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情。所以就像在做的各位一样,我选择了继续考研深造。


我当时考入的是浙江大学,师从中国基因组学奠基人之一——于军教授。研一修完学分之后,我心里想着本科的时候接触过生物信息与进化,博士期间应该弥补实验技术的短板。可当时跟导师聊天的时候,也记不清怎么就聊到进化上,于老师一高兴说:正好我这有个细菌基因组进化的问题没解决,你可以帮着分析分析。当时的我跟现在的你们一样,导师给你一个课题,不管怎样、硬着头皮也要做。于是琢磨着随便搞点分析,糊弄一下完事,不料这“随便搞搞的心态一搞就是七年。

直到2014年我博士课题的中最关键的一篇文章在 ISME J 杂志发表,才给博士生涯画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。简单来说,我们通过各种分析:比较基因组学、宏基因组学、进化等等,提出了一个细菌从水生环境适应陆地生活的假说。这篇文章也是截止目前,我最引以自豪的一篇文章所以,作为导师,我也希望在做的各位,研究生或博士期间也能做出一个让自己多年以后还非常自豪的工作


细菌陆生化之后,就与各种动植物包括人体都建立的相互作用。当时我就意识到我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人体本身,所以才有了我在瑞典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博士后经历。

出国前,于老师叮嘱我,“要趁着博后,再好好享受一下完全沉醉于科研的乐趣”。那会还不太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直到现在回国后自己组建实验室才开始慢慢体会到那“弦外之音”。


 博后是另外一段简单而专注的时光:每天基本上就是从实验室到家,两点一线;其中大约70%的时间都在看文献、思考、做笔记,30%的时间分析数据。以至于我的同事 Lisa 后来评价我说:“Tony, you are NOT normal, you are talking about papers like boys talking about girls.” 我知道她在跟我开玩笑,但那是我认为博后期间听到一句最暖心的话。另外一个同事Robert也曾问我,“Tony, why don’t you have a rest and enjoy your life?” 我的回答是:“Well, science is part of my life and I am enjoying it.” 由于时间原因,我们今天就不展开分享我的博士后经历了。希望等你们博士顺利毕业后,我们还可以接着聊这个话题。


回首整个求学生涯,如果说是张红雨教授把我领进了科研的大门,那就是于军教授指导我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,我的博后导师Fredrik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。所以在我看来,科研训练的本质不是发文章,而是培养我们应对未知、解析问题的能力


最后,衷心祝愿在做每一位正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的同学:都能抽丝剥茧,找准方向,瞄准理想,激流勇进的同时也学会享受生活。就像我常对自己学生说的那样:人生其实很简单——做个有意思的人,做点有意思的事

 

谢谢大家!